今天,全國兩會即將落下帷幕,回看兩會期間的議案和提案,新能源一定是繞不開的關鍵詞。不少行業內的代表委員們聚焦能源轉型與市場改革,圍繞構建新型能源體系、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、完善市場化機制等核心議題建言獻策,將視線延伸至2025年的全國地方兩會,不難發現,無論是地方層面的熱烈討論,還是中央政策的精心部署,乃至技術創新與市場布局的全局考量,“綠色轉型”“高質量發展”“智能化升級”等核心理念始終貫穿其中。可以說,伴隨著新能源產業被明確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框架,政策導向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。
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“鼎沸”分貝,我認為原因有幾個方面:第一是頂層設計層面的重視,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運行的重要物質基礎,能源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,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與戰略性的核心問題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,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,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指出,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二是技術創新層面的精進。我國新能源技術已實現從“跟跑”到“領跑”的跨越,特別是在光伏和風電領域,全產業鏈集成制造水平已達到全球領先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中國的特高壓技術和新能源裝備正在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重要方案。這些也充分說明,技術創新一定是最核心競爭力。在這方面,我們有著深刻的體會。湘能楚天自成立以來,始終堅持技術導向,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來鞏固核心競爭力,并逐漸在智能制造領域嶄露頭角。目前,公司正全力打造的三大中心,正成為湘能楚天邁向新發展階段、走向更廣闊未來的關鍵支撐。
三是產業鏈不斷集聚和崛起。目前,新能源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,有數據顯示,光伏產品、鋰電池與新能源汽車“新三樣”出口規模連續多年全球第一。可以預見的是,被明確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之后,新能源產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,各省(區)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多項具體目標:內蒙古、廣東、山東等地計劃新增新能源裝機超2000萬千瓦,氫能與新型儲能被列為重點發展方向。國家能源局提出,2025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將達60%,進一步夯實了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核心地位。
當然,機遇在前,但也并非沒有挑戰或者說困難。正如此次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所直陳的待解難題:一是消納與調控: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對電網穩定性提出挑戰,需加快儲能技術研發和智能微電網建設;二是綠色貿易壁壘: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國際規則對新能源產業鏈提出更高要求,需通過綠電優勢突破壁壘。這兩個核心難題雖具挑戰性,但并非無解。通過加強氫能、核聚變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攻關,推動“新能源+”在多場景下的應用,并結合電力現貨市場、綠電交易機制的完善以及能源治理體系的健全等體制改革,這些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。
應該看到,2025年被視為新能源產業的“關鍵轉折年”——政策從補貼驅動轉向創新驅動,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優化,技術從單一突破轉向系統集成。為此,我們作為民營企業需以兩會精神為指引,把握政策協同、技術制勝、責任擔當等核心任務。我相信,以此次兩會的召開為契機,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,一定會越走越寬廣。